长笛演奏家华姵接触音乐从四岁开始,直到读国立艺专时,才立志成为长笛演奏家。自称出身小康家庭,学成归国之后,从教学走向跨界领域,至今已分别荣获金曲奖、广播金钟奖。

华姵从国小、国中皆就读音乐班,就读国立艺专的时期,正巧遇到的音乐老师皆为留法的音乐学者,从此种下赴法深造的长笛梦。

 

回忆起当年立下演奏家梦想的华姵,当年与父亲前往国家音乐厅欣赏老师的演出时,父亲有感而发地说:「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在国家音乐厅演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远赴法国攻读双硕士回国,立刻登上国家音乐厅举办演奏会,一圆家人的愿望。

 

在法国一共待了五年,华姵修习室内乐及长笛双硕士,回国后的前五年,她一直在古典音乐圈,每天在琴房从事教学工作。企图心强大的她,忆起出国留学前,期许登上国家音乐厅的梦想,在回国后已如愿实现,为了使人生有所不同,再度给自己下一个挑战──进军跨界的目标。

 

华姵从音乐老师转型进入跨界领域,除了受到法国艺术走大胆路线,相较之下,东方思维保守之外,选择跨界的重要关键,是老师曾经告诉她:「技术可以给,但音乐要靠自己。」这句话在脑海中不停回荡,因此,她抛开古典音乐圈的辉煌过去,重新归零,调整步伐,从零开始。

 

另一位支持她在跨界领域勇往直前的贵人,便是已故艺人高凌风先生。华姵回忆起当年还在当音乐老师时,和他在华纳威秀合作一场演出,表演结束接受主持人访问之后,高凌风关心问起,未来是否打算朝向跨界发展?没想到她回答Yes,他语重心长地奉劝她:「若依刚刚访谈的想法,还是回古典界当老师较好。」

 

原来,高凌风期盼她丢掉过去的包袱,清空自己,重新迎接新的生命,才有力气全心朝跨界迈进。华姵深受鼓励,因著这句话,她勇于迈开步伐,朝向广播、舞蹈、戏剧等领域尝试,挑战全新的未知领域。皇天不负苦心人,如今靠著多年来的努力,终于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从以往熟悉的音乐领域,跨足到舞蹈及戏剧界,华姵坦言并不容易,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真正走入跨界领域,先要放下过去,从舞台上的演奏到电影的幕后编曲皆有涉猎,发挥高度的音乐创意。谈起成功心法,她坚定地表示:「被古典音乐玩得彻底,才能反玩音乐。」

取之于: NO.30│乘著音符,将爱传出去│长笛演奏家华姵的跨界历险记 (ntpc282828.blogspot.com)

请问您对即将在吉隆坡举办的音乐会有何期待,以及希望它对本地音乐爱好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因为我是第一次来马来西亚演出长笛独奏会,所以自己也非常的期待与观众能够有一种对音乐的独特共鸣,希望他们能够透过我的演奏重新认识长笛这个乐器,我将长笛最独特的音色,透过各个不同国家的音乐选曲演绎出来。

 

我有一张长笛跨界演奏专辑是在马来西亚完成的,这张专辑是以白蛇传故事做背景,专辑的名称「还我一个青白」是我以及黄康淇老师(新加坡湘灵南管音乐总监)联合制作。

 

在这场演出里我会将专辑里的两首曲子「斗法」「倒塔」现场演绎出来这两首曲子是结合长笛以及马来乐的结合,我相信这会让大家感受到长笛如何结合马来乐器,我会搭配已经做好的Midi背景音乐,融合现场长笛的演奏方式呈现,所以在背景音乐里有马来西亚著名马来敲击乐乐手 :Kamrul搭配我的长笛,大家可以感受到长笛如何结合马来西亚独特的音乐氛围。

 

这一次的演出,同时也非常期待与马来西亚声乐家杜君宁老师以及作曲家黄志伟博士一起合作的新曲“鸟”,希望能够擦出特别的火花。

 

这个跨国的结合,也从分体现了我带著我的长笛;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跟其他音乐元素和伙伴一起交流,一起表演。

 

长笛在我的演奏下~它可以很古典、也可以很奔放、更可以很狂野,当然最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我对音乐满满的热情与正能量。

 

能否分享一下《跟着长笛看世界》这部交响杰作的创作灵感,并希望观众在这次音乐会中能体验到什么样的音乐魅力?

长笛对我来说,是活跃的灵魂、全然的生命我以法国所学的长笛现代吹奏技巧,巧妙地融合自己所体悟出的「长笛五轮脉」──顶轮、眉心轮、喉轮、太阳轮与海底轮,将五个脉轮幻化成五个运气共鸣点,作为自己演奏每一首音乐风格的转换方式…..

 

而我演奏长笛最享受的时刻,除了观众的回应与掌声之外,就是自己在音乐的领悟里面得到了很多人生的体验!

 

我有一句内心中的话就是「音乐是我的生命,长笛是我的灵魂」所以这场音乐会的概念就是,希望我能用我最喜爱的长笛,透过各个不同国家的音乐以及其特色风味风格;让大家感受到我对音乐的热情和多元化的表现,同时也能够透过我的音乐更加认识长笛这个乐器-长笛的世界。演奏会里有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经典名曲,同时也有来自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的作品。我希望以各个不同国家的音乐特色,在我的表演中呈现,让观众以听觉来感受世界。

 

您在获得金钟奖和金曲奖时的感受如何?这些奖项对您的演奏生涯有何意义?同时,您对有志成为优秀音乐家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我从四岁学习古典音乐,自法国巴黎师范音乐学院留学回台,回台湾的第一年(2000年)我就在国家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奏会,后来我也教了非常多的学校一直在音乐的领域里面服务工作,教学演奏了五年之后,我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原本的古典音乐圈,在奋斗古典音乐该有的学历以及演奏之后,我就离开了音乐舒适圈,去不同的表演艺术领域探索、冒险、跨界尝试,我开始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里面探索,记得有一天坐在客厅里与爸妈聊天,爸妈正喝著茶,我看著电视里在播放金钟奖的颁奖典礼,于是我心中的一个想法脱颖而出,我跟我爸妈说:我想要拿下我人生中的第一座金钟奖,当时印象非常深刻是爸妈立马回应是坚决反对的!而且他们说:

 

女儿啊,跨界玩一下就好了,不要太认真,这样会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但是在此刻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与愿望,却深深地在心中不断的反复诉说者… 于是我在2017年同时拿下了金钟与金曲奖。「离开舒适圈,为了梦想勇敢一次!」

 

因为我知道~「不撕下成功的标签,就永远遇不到更优秀的自己!」在我人生中一直都是用这个方向去追梦、去努力,所以我很感谢我的努力,因为被看见,所以得到些许的鼓励与奖项,我总觉得努力是必然的,然而得奖只是一个礼物我只是幸运拥有这一些礼物而已未来我还是会抱持谦卑的心继续往前,继续为表演艺术这一条道路迈进!

 

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被整个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成功- 绝不是属于跑最快的人,而是一直在跑的人!」

 

您认为长笛音乐在当今的音乐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长笛这个乐器在木管乐器中是最特别的,怎么说呢?通常木管乐器都要经过簧片才能发音,但是有一个乐器与簧片没有任何关系的就是长笛,也就是说长笛因为没有簧片发音,所以一半的气会在外面,他的音色是最难控制的,他最独特的技巧就是在于颤音的对比性以及层次感、优美度,我们对长笛最普遍的认知,就是在乐团里担任独奏的角色,但是长笛也是可以跨界的,它除了跨组一般我们知道的爵士音乐,就是我一直在做推广以及实战的「剧场音乐」,对于长笛跨剧场的概念,我有一些论述与大家分享,这一些都是结合我多年的剧场实战技巧以及经验,重新定位长笛在跨界领域中的表现:

 

音乐不再只是属于服务戏剧、舞蹈的表演方式,而是将音乐的载体赋予角色,用跨界实战的方式,演绎出音乐剧场的作品呈现。

表演艺术三大类型- 音乐、舞蹈、戏剧一出戏剧、一段舞码,背景少不了「配乐」;也就是~音乐始终服务戏剧 、音乐亦然服务舞蹈,但倘若配乐不再是配乐,那么音乐该如何跨界?

 

这几年我不断地透过长笛这个乐器,用音乐的载体进行跨界与对话,我用古典长笛的演奏技巧,发展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将「音乐」赋予「角色」的概念,用拟人的音乐即兴方式,透过手中的乐器演绎出来!

 

在您的音乐旅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表演经历可以分享?

在我的音乐旅程中,每一场演出都是最独特与难忘的!

 

如果真要仔细来聊聊比较特别的演出经历,我就分两个跨界表演与他家分享第一个是跨界舞蹈的作品,第二个是跨界戏剧的作品:

 

2014年9月受邀编舞家刘绍炉担任作曲与现场即兴长笛与知名舞团『光环舞集第30周年』合作跨界演出于”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与全台湾巡演近11场,首度尝试于滑溜的舞台现场奥舞者互动演出编舞家刘绍炉遗作《舞轮脉»,为台湾长笛跨舞蹈演出的第一人。

 

2017年3月6日开镜并于「台湾电视公司」2020年2月6日首播的「四月望雨电视连续剧」。

 

感谢导演林福地,邀请我在电视剧里做音乐总监,我负责剧中所有的音乐设计,配乐环境只有日夜工作的:导演、剪辑师和音乐总监三个人,每一个镜头ㄧ剪辑完成,音乐就必须跟着进行设计与编排,我用最创新的手法做电视剧配乐:长笛的即时、即兴音乐,跟着导演的画面做出音乐的情绪将导演画面,转化为长笛音乐的喜、怒、哀、乐。就导演拍摄的画面,我也再二次创作 加以编曲&录音,做最大的突破,配乐内容将近80%选用《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的管弦作品为主轴。

 

在未来,您有何音乐计划或目标?

我觉得人生两个境界 :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自己想要 / 知足自己拥有的所以我很感恩自己从小接触音乐,从古典音乐出发后,逐渐开始探讨音乐以外的延伸….

 

所以我在2018年9月创立「华剧场 」,就是将表演艺术三大类型/音乐、舞蹈、戏剧」之融合,以精致细腻手法融合不同表演类型,探索表演的多元层次,专注于跨界结合更多可能性的发展,并以透过各种剧场元素的运用,能恰如其分地在演出中适切地发挥,让作品回归人性出发,并寻找新的创意尝试。

 

所以希望从这一场音乐会,先让大家用最古典的长笛演奏方式认识我,未来期待你们看见我的音乐剧场作品。